集萃印花网 CCEDPW.COM 版权所有
E-mail:YONG_JIA@126.com
Copyright©2003- ccedp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户服务
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蓝图正式绘就。这份备受关注的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方向,旨在突破关键材料技术瓶颈,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,全面支撑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发展。 根据规划,新材料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,将重点服务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国防军工等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。 到2030年,我国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将达到80%以上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领域所需核心材料实现自主可控。 战略升级:从“支撑制造”到“驱动创新” 经过“十四五”时期的积累,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超过8万亿元,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攻克了一批“卡脖子”材料:光刻胶、航空钛合金、高端碳纤维……这些突破为产业自主打下了坚实基础。 与“十四五”相比,“十五五”规划对新材料的定位发生显著变化。材料不再只是工业体系的“配角”,而是成为科技自立与产业跃迁的核心引擎。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指出,新材料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。 他以锂电池行业为例,正是我国在锂电正负极、电解液、隔膜等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突破,塑造了锂电产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。 三大方向:高性能、绿色化、智能化 “十五五”期间,我国化工新材料创新将进入“引领型”“闯高端”的全新阶段,向高性能、绿色化和智能化三大方向发展。 高性能化主要体现在满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。一方面要推进基础材料的高性能化,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高端聚烯烃、各种合成橡胶、功能性膜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性能材料。 绿色化则着眼于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规划提出要从供给端发力,加大绿氢、绿电在化工材料生产流程中的耦合力度,同时从循环端破题,开发废旧高分子材料绿色资源化利用等技术。 智能化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。智能材料是指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的材料,目前已在航天器自适应控制、智能化生物、医学设备领域实现应用。 前沿突破:七大材料引领未来产业 规划明确了七大前沿材料的产业化路径,包括超导材料、石墨烯、第三代半导体、智能仿生材料、高熵合金、纳米材料和液态金属。 这些材料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点。 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单层碳原子结构的独特材料,其导电率极高,是铜的15倍,堪称目前地球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。 在高分子材料中,石墨烯作为高性能添加剂,能显著提升导电性与耐磨性。 超导材料在电力输送和磁悬浮交通领域有重大影响。当超导材料用于电力输送线路时,电流可毫无阻碍通过,几乎不产生电能损耗,大幅提高电力输送效率。 智能仿生材料能模仿自然界生物结构,展现出响应环境变化、自我修复甚至自我清洁的惊人性能。 重点领域:夯实基础、突破关键、布局前沿 规划将新材料分为三大类别——先进基础材料、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,实施分类指导,精准施策。 先进基础材料包括先进钢铁材料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、先进化工材料等。 规划提出要开发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,高性能海工钢,高技术船舶用钢,新型高强韧汽车钢等。 关键战略材料涵盖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、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、新能源材料、生物医用材料等。 在新能源材料方面,将重点发展高比能高安全锂离子电池材料、钠离子电池材料、氢能材料等。 前沿新材料包括低维与智能材料、量子信息材料、先进能源材料、生物基与可持续材料等。 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材料基因工程,通过高通量计算、实验和数据驱动的新材料研发新范式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。 区域布局:产业集群打造创新高地 规划强调区域产业集群建设,通过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要素链深度融合,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。 以上海奉贤区为例,该区域提出聚焦先进金属材料、高性能纤维等5大重点赛道,培育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关键材料。 目标到2027年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,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。 广东省则发布了培育未来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,提出到2035年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、规模化程度高、产业配套齐全、国际领先的未来材料产业体系。 该计划重点部署了仿生智能、纳米、超导、先进金属、新能源、材料研发范式及仪器装备等六大领域。 技术攻关: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规划面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,提出了全链条创新解决方案。 在技术攻关方面,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。 例如,在航空航天领域,将研发新型高温合金,在1100℃高温下,持久强度达120MPa以上,抗氧化性能提升30%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动力电池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,镍含量需提至90%以上,能量密度达300Wh/kg。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规划专门部署了中试平台建设,目标是在2024-2027年间构建约300个地方中试平台,培育一批高水平平台。 全国人大代表、包钢(集团)公司董事长孟繁英建议,建立健全中试项目适用的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,将中试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区分管理。 政策保障:多链融合构建创新生态 规划提出通过“五链联动”机制,即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要素链深度融合,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。 在政策支持方面,国家配套出台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,明确299种新材料研发方向,加速产业化进程。 同时,政府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统筹技术攻关和资源分配,破解部门壁垒。 地方政府配套产业基金,吸引亿元级项目和企业落户。 在金融服务方面,规划强调要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建议,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的“绿色通道”,优先支持人工智能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企业。 王立平代表展望,中国新材料行业可能通过三个阶段走上“自强”之路:第一阶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“卡点”技术;第二阶段实现产业全链条的新材料技术突破;第三阶段在前瞻性、引领性的新材料方面取得全球“领跑”地位。 从全球竞争格局看,新材料产业的垄断加剧,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显现。而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实施,将助力中国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,逐步从“跟跑并跑”向“并跑领跑”转变。 谁掌握了新材料,谁就掌握了未来产业的话语权。